在热播的《最强大脑》节目里,我们看见了学霸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光鲜的背后,学霸面临的压力和彷徨又有多少人知晓。近日,美国综合大学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传来噩耗:该校一名20岁的华裔学生于当地时间1月12日(星期五)在纽约某家医院内自杀身亡。
据普林斯顿校网报道,死者名叫切斯特·林(Chester Lam),生前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今年大三。据了解,林在医院自杀当天正好是本科生上交作业最后期限的5天前。
该校本科生院长凯瑟琳(Kathleen Deignan)于1月13日通过邮件向学生通知此事,她在邮件中称:“今晚,我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这封邮件,昨天我校19岁的林在纽约一家医院去世,年仅19岁。他是威尔逊学院的学生,来自新泽西州”。
凯瑟琳还指出,林的过世对他的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区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消息。“我们向所有被这场悲剧影响的人表示慰问”。
“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消息,林在医院结束了他年仅19岁的生命。学校会为在校生提供心理咨询”。
据悉,目前该校的心理服务和咨询办公室,宗教生活办公室以及学生宿舍办公室都将为在校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目前尚不清楚林自杀的原因。
根据校方的公告,林同学的家位于新泽西州的摩根(Morganville)。林同学成绩不错,中学就读的是新泽西州High Technology High School高中。这是新州排名第一、全美排名第16名的顶尖高中。
高中毕业后,林同学成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computerscience)专业。他在今年的Deans Date前5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悉,今年的Deans Date为1月16日,是学生们上交所有期末作业的Deadline。1月17日,期末考试正式开始。
据报道,林同学的母亲在几年前不幸去世,家里只有爸爸和一个哥哥。Lam的去世对于家人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沉重打击。校方表示,已经向林的家人表示了哀悼,但目前学校并没有安排哀悼仪式。
留学生心理问题严重
目前尚不明确切斯特·林是否因为不能承受学业压力而选择自杀,但近年来留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屡屡出现,令人扼腕叹息。这些留学生因为身处国外,面对学业、生活和心理上的多重压力,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7年12月13日下午,美国康奈尔大学大四学生,来自中国成都的留学生小田的尸体在自己的公寓中被发现。当地警方初步认定,小田的身亡不涉及犯罪谋杀。
2017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美国犹他大学读博士超过9年的女留学生唐琳在旧金山金门大桥附近失联。后经警方推测,唐琳应该是已经轻生。
2017年3月,在密歇根大学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荣欣,从美国驾驶一架小型飞机飞往加拿大,而后跳机自杀。荣欣国内毕业于清华大学,原计划于2017年毕业。
2017年2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20岁的中国留学生刘薇薇(音译)在宿舍内自杀身亡。从刘薇薇的Facebook和Instagram来看,她是一个乐观、开朗、充满阳光的女孩,完全想不到她竟然会自杀。
2016年11月,来自上海的留学生陆某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求学期间自杀;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陆某,跳进冰冷刺骨的密歇根湖自杀;
2016年1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的研究生张某疑跳崖自杀,半年后警方才找到她的尸体;
2015年1月,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
2014年8月,加州州立大学富勒尔顿分校中国留学生林旭(音译)跳楼自杀。
2014年10月,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岁的大二学生李阳凯(Yangkai Li,音译)在校园附近的一所公寓楼跳楼自杀。
2012年10月26日,素有“MIT才女之称”的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中国留学生郭衡(音译)上吊自杀……
很多人将自杀者和loser联系在一起,他们觉得自杀的人是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才会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真是这样吗?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发布了一份针对留学生群体的调查统计报告,其中明确指出有47%的博士生和37%的硕士生都有一定的抑郁症状,而在本科新生中,平均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有严重的抑郁倾向。
对于孤身奔赴海外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来说,不仅要承受学业上的压力,还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着难以消融的跨文化隔阂。校园安全、种族歧视、文化冲突……这些都是留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留学生心理问题根源
在哈佛大学进行第八年学业的中国留学博士海伦·高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分析了给留学生带来焦虑和抑郁的压力来源。她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的事例:2015年秋天,她开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后一年的学习,而这一年是她赴美工作学习的第八年。正是在这一年,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崩溃了。
早晨醒来时,她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脏“噗噗”跳动的声音;研讨班讨论时,她支支吾吾地表述一些不连贯的观点,而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噪音,将她的声音完全淹没殆尽......
在前几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她一度很享受在哈佛校园中的时光,但是到了她读博最后一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那段时间,我没有心情关注周围的任何事物。埋着头从一栋教学楼走到另一栋教学楼,眼睛盯着地,心里数着地砖的块数,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海伦·高写到。
焦虑症的发作令她意外。毕竟,这已经是她离开北京,赴美求学工作的第八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学校感觉到孤立,用一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和在北京的亲朋长久分离产生的隔膜,都开始一股脑的压在她身上。
类似的压力也笼罩在许多中国留学生身上。
一位中国妈妈黎铭曾经用180天时间,走访了24所名校,接触了130多位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并将这些孩子的故事集结成《听说》一书。尽管有人努力挣回了学费与尊严,但中国留学生众生相远远更为复杂——
计算成绩的GPA像是留学生头上的“紧箍”,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像起源于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说法,“斯坦福鸭子综合征”——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
在全美顶尖文理学院就读的女孩直言不讳地说,不喜欢自己的状态,“感觉就像是加强版的中国高考生,每天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话题就是拿A、拿A,还是拿A。”
曾经努力和美国同学交朋友,但他们总在谈论离自己很远的政治、文体,中国留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只能重新回到中国学生圈。可那里像极了国内的家长群,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
有男孩因为高考失利,父母随随便便就为孩子选了所学校,希望孩子出国“镀金”。但男孩抵达学校以后才发现,那所排名低,偏远的大学并不能提供他想要的。可是在一年人民币几十万元的开支面前,男孩只能报喜不报忧……
尽管这些留学生各自面临的问题并不一样,但从他们的困扰中,依然能发现不少共通点。海伦·高博士在自己的文章中,将中国留学生焦虑与抑郁的压力主要来源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学业压力
作为学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尽管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等挑战令人头痛,但是,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虽然出国前做了巨大的努力也做了准分的准备,但多数中国留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美国高校教育模式的要求。因为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他们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
无法获取导师信任
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而这无疑加深了他们的挫败感。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有时候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不是有措辞不当的地方......
这些问题似乎非常的普遍,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也会遭遇类似的窘境。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尤其困扰。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观念是前途与学业成绩的好坏有莫大关系。然而在出国留学之后,这样光明的幻想往往反过来给他们带来强烈的不安感。
高额学费后的经济压力
同时,对于很多中国留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还来源于对于失败的恐惧。绝大部分中国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来美读书,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孩子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或者卖掉房子才送出国的。尽管在父母方面,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但是孩子的压力并不会因为慷慨而减少——
无法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共同的困惑和焦虑,让留学生们自发地结成同盟互相求助。但是,即便是对于那些最开放的学生来说,接受精神治疗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很少有人愿意主动进行心理咨询。
留学生出国在外,遭遇各种困难,面临种种压力不可避免。希望留学生伙伴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过分自责和自我怀疑,要学会排解自己的情绪,正确对待自己遭遇的一切,提高抗压力,增强社交能力。如果觉得苦闷了,不妨看看书,看电影,养个小动物,都可以排解内心的烦闷。
最后,附上普希金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共勉之: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Don't be dismal,don't be wild!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In the day of grief,be mild: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Merry days will come,believe.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现在却常是忧郁。
In a moment,passes sorrow;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内容来源:美国本科留学,版权属于原作者
往期精彩